等離子熔煉電源的發展史
等離子體技術在冶金中的應用可追溯到18世紀中葉,肯耐斯裏(E. Kinnersly)等人用電火花熔化金屬。1878年法國西門子(W. Siemens)發明了帶水冷底陽極的直流電弧爐和水平非轉移弧的直流電弧爐。後者即為現代等離子熔煉爐的雛形。它的兩根電極水平設置,其中陰極為水冷銅棒,陽極為石墨管,通入中性或還原性氣體。
現代等離子熔煉技術開發於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,美國聯合碳化物(UnionCarbide)公司所屬的林德(Linde)公司開始研製的11kg的等離子電弧爐PAF和實驗型等離子電弧重熔(PAR)爐。在同一時期,前蘇聯、東歐國家以及日本也進行了許多研究工作,並將其應用於工業生產。
到了70年代烏克蘭巴頓電焊研究所已形成PAR爐的係列設備,最大容量為5t。原民主德國弗賴塔爾(Freital)特殊鋼廠於1973年和1977年先後投產了15t和40t兩座PAR爐。日本大同特殊鋼公司於1969年和1975年開發了0.5t和2t的等離子感應爐(PIF)。該公司於1982年還建成了2t的PAR爐。日本不鏽鋼公司(Ul-vac)在60年代開發了等離子電子束重熔技術,1971年建成了一台有6支槍,每支槍輸出400kW的等離子電子束重熔(PEB)設備,直接由海綿鈦煉成3t的鈦錠。
進入80年代,等離子熔煉技術已比較成熟,發展也相對減慢。近年來在鋼水加熱方麵的應用發展較快,如等離子鋼包加熱和中間罐加熱。中國於70年代初開始研究等離子熔煉技術並建成了一些實驗設備和容量在0.5t以下的工業爐。等離子熔煉已在許多國家得到開發和應用,所涉及冶煉產品也十分廣泛,但總的產量還較低。